记录城市--记录观察城市
首页 >山东省 >> 东营市
东营市名称由来和市制沿革
东营市,山东省辖地级市。
别名, 油城、东方湿地之城、黄河水城.

东营市名称的由来

明代初年,统治者为尽快恢复和发展遭元代末年战乱和灾荒重创的经济,颁布“招垦”政令,软、硬兼施地组织实施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影响重大的“移民就宽乡”运动。广阔的、人烟稀少的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宜垦地区,也成为了这次移民运动的重要安置地之一。据东营村《王氏纂修支谱》(清道光六年〈1826年〉纂修。清同治年间村内修立王氏祠堂)记载,就在这次移民运动中,由枣强县迁来的王聪、王明、王睿三兄弟(祖籍有疑问,待考),被安置在了辛店村(约立村于唐代初年)东北约 3.5公里处、一条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低洼河沟(现广利河)东北岸边。河沟对岸偏西不远处,则安置了同期同地迁来的移民王五功(据西营村《王氏支谱》)一家。随着时间推移,河沟两岸逐渐发展成村落,合称“吴家营”(村名来由失考,冠名年代不详)。
由“吴家营”——衍生出“东、西吴家营”——进而又简化为“东、西营” 吴家营,系由隔河相对的两个自然居住区组成。据当地民间传说,久而久之,人们为方便日常生活,便习惯地称河东北岸的居住区为东吴家营、河西南岸的居住区为西吴家营(何时形成为这样的概念不详)。约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东、西吴家营的称呼在人们的口头上已定格为“东、西营”(具体何时形成这样的概念不详)。自此以后,顺应这一趋势,两居住区便一直称为“东营村”、“西营村”。“吴家营”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只留在了有关代代沿袭的族谱记载中。
1959年,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地震2队在东营村附近进行地震普查,发现地下一个良好生油构造。
1961年9月1日,华东石油勘探局(同年7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并入该局)专门成立了东营办事处,领导山东省“东营探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正是从这时起,“东营”的涵义不再局限于一个小村庄。
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在此设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但无行政辖区。
1982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东营市。东营完成了一个从村庄名称到地级市的飞跃。

东营市制沿革

1959年,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地震2队在东营村附近进行地震普查,发现地下一个良好生油构造。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境内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
1961年9月1日,华东石油勘探局(同年7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并入该局)专门成立了东营办事处。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打出这一高产油井之日,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发展,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由油田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称为“基地”。
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在此设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但无行政辖区,只组建和统辖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
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复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
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175号文件批复山东省政府请示,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

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召开,东营市正式挂牌成立。
东营市城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