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城市--记录观察城市
首页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制沿革
牡丹江市,别称“雪城”,黑龙江省地级市。

牡丹江名称由来

牡丹江市,因黑龙江省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横跨市区因而得名。牡丹江名称来自于满语“穆丹乌拉”,穆丹,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弯曲,穆丹乌拉就是弯曲的江。牡丹江唐代称忽汗河;金代称胡里改江;元代称呼尔哈河,到了清代末年才改称牡丹江。
二十世纪初,今天的牡丹江市还是一片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当时的地图记载这一带叫“黄花甸子”,因有大片黄花点缀于草地上而得名,仅有四、五户人家分散居住,属于宁安第五区管辖。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2月,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便为车站命名为牡丹江车站,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铁路全线通车后,沙俄将铁路沿线两侧,划为其附属地。附属地的行政权、司法权、设警权、驻军权以及森林、矿产、土地的开发、经营管理权,均被沙俄中东铁路局(亦称俄国铁路公司)攫取。车站周围设立居民组织自治会,具体掌管工交、财经、民政、文教卫生等事宜。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雏形。从此,人口不断增加,牡丹江站开始迅速发展。
1920—1930年,中东铁路哈尔滨地亩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围地段发放过三次街基号,街路地段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店铺作坊日益兴起,逐步形成集镇。宁安县第五区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很快从乜河转移到牡丹江火车站周围。
1935年,伪满洲国当局成立滨江省牡丹江办事处。这是牡丹江作为地名的开始。

牡丹江市制管理沿革

1936年12月图们至佳木斯铁路全线通车后,牡丹江新站(即今火车站,原称宁北站),成为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1937年7月1日,成立伪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5县。在伪省公署内设立牡丹江市政筹备处(即市正式建置的前身)。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时牡丹江省共辖5县1市,省会设在牡丹江市。
1943年10月1 日,日本侵略者为使国境地带的军事管辖区域和行政管辖区域一致起来,以加强其“国防要塞”和行政机构,设立东满总省,辖牡丹江省、东安省和间岛省(今吉林省延边地区),共3市16县。总省省会设在牡丹江市。
1945年5 月28日,撤销东满总省,划出间岛省;将原牡丹江省和原东安省合并,设立东满省,辖2市11县,省会仍设在牡丹江市。当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
1945年8月18日,在苏联红军驻军帮助下,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同年8月下旬,受东北党委员会派遣的金光侠、陶雨峰、乔书贵等抗联干部,随同苏联红军进入牡丹江市,于当月25日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隶属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领导。10月14日,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璞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建立在中共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
1946年4月8日至10日,绥宁省首届临时参议会在本市召开,成立绥宁省政府。牡丹江市划属绥宁省领导。
1946年10月7 日,绥宁省撤销,成立东北政联直属牡丹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
1947年8 月20日,牡丹江专区与东安专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省领导。
1948年7月9日,撤销牡丹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牡丹江市为松江省直辖市。
1949年5月27日,牡丹江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
1954年6 月19日,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统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划为黑龙江省直辖市。
1958年6月18日,牡丹江市划归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变为地辖市。
1966年2月8日,牡丹江市由地辖市又改为黑龙江省直辖市。
1967年3 月30日,撤销牡丹江专员公署,成立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地革委),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地革委领导。
1968年2月6日,根据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潘复生的指示。市革委和地革委机构合并,统称牡丹江地革委。撤销牡丹江市建制,原市辖的先锋(西安)区、东风(东安)区、爱民区和郊区直接由地革委领导。
1973年9月1日。牡丹江地、市革委分设,恢复牡丹江市建制,仍归牡丹江地革委领导。地革委直辖的东风区、先锋区、爱民区、阳明区(1970年10月新成立)和郊区重新划回市管辖。
1983年9月29日,牡丹江地、市合并.撤销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